Tuesday, March 20, 2007

<知識與人類興趣:一個概觀>書摘

知識與人類興趣:一個概觀
哈伯馬斯提出認知興趣的概念,認知興趣乃哈氏由批判傳統理論而產生的知識構成興趣。哈伯馬斯認為三種科學(經驗性科學、分析性(歷史性)科學、詮釋批判科學)各別成就其知識系統(資訊、解釋、與批判),自學科到知識都來自於三種認知興趣的不同(技術性興趣、實踐性興趣、批判性興趣)。


哈伯馬斯對於理論的見解
Schelling認為唯一真正能夠指導行動的知識,乃是怯除人類興趣且基於理念的知識。也就是說這是一種採取理論性態度的知識。哈伯馬斯進而指出:哲學家們默默觀察不朽的秩序,不經意的與宇宙比例符合,並且這些秩序成為哲學家仿效的對象。哲學家會在其中發現比例及和諧,這些哲學家透過模仿這些比例來塑造自己。靈魂符合宇宙的秩序,理論也因此進入生活之中。理論的出現及沉浸於理論中之生活概念,界定了哲學。
哈伯馬斯認為霍克海默所提出的:「傳統意義的理論與批判意義的理論」的理論概念與同時胡塞爾所提出的「歐洲科學危機」兩造間相互對立。在哈伯馬斯的理解中胡塞爾的理論屬於傳統理論,而霍克海默則是批判理論的提倡者。胡塞爾所關心的危機,並非科學中的危機,而是它們作為科學的危機。因此哈伯馬斯認為胡賽爾與之前的哲學家一樣都保持存理論和生活行為之間柏拉圖式關聯的知識觀,作為其批判的規範。他認為此一危機是一種情況,一種內在的威脅而非外來的,這正是一種純理論的墮落。

實證主義與傳統哲學
實證主義對於科學的解釋及了解是一種「科學實證主義的自我了解」,這與傳統存有論有一種真實的關聯。經驗性-分析性的科學是以一種自我了解來發展理論的。這兩者都是以理論性的態度,避免人與生活中的自然興趣因為干擾而有獨斷性的關聯;而這兩者都有一個宇宙論的意圖,依照宇宙法則秩序,以理論來描繪之。
歷史性-詮釋性的科學所關切的是過度性的事物,只屬於意見領域,它們兩者與宇宙論無關。傳統中的象徵意義對於哈伯馬斯而言只是在收集一個具有理想的同時性的事實系統。文化科學也和經驗性-分析性的科學分享同一種方法論的意識:從理性的態度視域中描繪一個結構性的實在。歷史主義成為文化及社會科學的實證主義。
不論經驗性-分析性科學、歷史性-詮釋性科學都落入實證主義的價值自由(倫理中立)。現代科學雖然由希臘哲學中獲得開啟,然而在心理學上無條件獻身於理論;於認識論中,知識與興趣分開;在邏輯上成為1.描述性陳述2.規範性陳述。價值自由將事實與價值分開,讓抽象的應然與純粹的存有相互對立。科學和哲學主要傳統共享理論之概念,但是卻摧毀古典之要求。科學借用哲學的兩種元素1.以理性態度方式論意義;2.獨立於認知者之世界結構的基本論假定。
實證主義與傳統哲學(存有論與宇宙論)有兩個共同點,主張一種客觀超然的理論性態度,以及假設有一個獨力的世界結構存在。實證主義的「價值自由」的觀念,卻使其理論的概念喪失的理論概念原有的實踐涵義。

現象學的限制與知識興趣
客觀主義將世界客觀地顯現成為一個事實的範圍,事實之間相互連結,並且以描繪的方式來掌握。但是哈伯馬斯認為在客觀事實的世界存在著超驗的基礎。科學分析的對象早就先驗地被建構。哈伯馬斯認為胡賽爾想顯示生產性的主體性,在客觀主義下消失了。哈伯馬斯又指出胡賽爾將超驗的自我反省等同於傳統意義。這樣一來哲學家即可由經驗興趣中被解放。
哈伯馬斯並沒有認為胡塞爾的現象學具有實際的效能,因為胡賽爾未能真正發現實證主義與存有論之間的關聯:胡氏批判了實證主義卻借用著傳統理論的實證概念。自我形成的過程主要是指:「自我」是一自覺主體,「形成」含有現象學中的超驗哲學,以一種抽象方式保有理論態度。胡賽爾的辯證中將知識解放出來而獲得教育與文化之涵義。但是,哈伯馬斯並不認同,哈伯馬斯反而認為理論因為實際的興趣而有了規範性的力量。
雖然哈伯馬斯對於胡賽爾所持有的現象學與理論之間的矛盾有所批判,但是哈伯馬斯在胡塞爾所界定的客觀主義上的看法是贊同的。這裡的客觀主義是一種態度,將命題與事實關聯。這個態度理論命題和經驗變項是一種自存的關係。同時這個態度隱藏了超驗的架構,這其實是因為命題效度意義的先決存在之故。
哈伯馬斯認為在客觀主義瓦解後能就可以看見知識構成的興趣。三種科學分別有著不同的認知興趣:經驗性-分析性科學蘊含一種技術性的認知興趣;歷史性-詮釋性科學蘊含一種實踐性的認知興趣;批判取向科學蘊含一種解放性的認知興趣。

三種科學
經驗性-分析性的科學中預斷可能的陳述之意義的參考架構,建立理論建構及批判性驗證規則,理論是由演繹的連結而來。但是這種預測性的知識,只能從理論運用到實在依循的規則來建立。哈伯馬斯認為基本陳述並非事實本身的簡單表現
,二是一種陳述的陳敗。這種經驗科學的理論是一種構成性的興趣,是一種資訊形的回饋控制行為。一種客觀化過程「技術性控制的認知興趣」。
歷史主義採取意義的了解,並且接合於存理論的客觀主義的幻覺;歷史主義顯示解釋者自己換位到世界或語言的視域,一個作品可以藉由這一視域而產生。然而這也必須被建立的標準所構成。因此詮釋性的的知識是一種先在的了解,一種由解釋者的初發境遇衍生出來的了解。哈伯馬斯認為這種詮釋性的探究是一種構成性的興趣,哈伯馬斯稱之為「實踐性認知興趣」。不論「實踐性認知興趣」、「技術性控制的認知興趣」都生產於通則性知識。
批判性的社會科學乃是為了確定何時理論性的掌握到社會行動本身不變的規律性,及其中意識形態所凍結的關係。因此意識形態的批判和心理分析都考慮到法則式關聯,這個法則引發一種反省過程。這類批判性命題的效度之意義的方法論架構正是子我反省的概念所建立的,這是一種解放性的認知興趣。
只要哲學還是被存在論所侷限,就會陷入一種客觀主義之內。客觀主義隱瞞人類自主及負責的興趣關聯。

知識興趣與生活實踐
日常經驗中我們得知觀念經常替行動辯護性的動機,取代了真正的動機。哈伯馬斯認為這是一種合理化,在在集體行動層次上稱為意識形態。知識社會學的建立大都是由社會群體的客觀情境衍生,而非個人境遇,這樣一來基本興趣矇蔽了自己。
哈伯馬斯引此帶出五項論旨:
1. 超驗主體的成就有其在人類自然使上的基礎。
概念作用與描繪從未獨立於某種標準。這些標準所根據的態度,需要的是一種批判性的檢討,不能以邏輯來演繹或以經驗證明。因為這些演繹或經驗的表準乃是人類興趣之後設邏輯的必然性。哈伯馬斯雖然指出這是不能規定與描述的範圍,但是卻必須被討論。
2. 知識作為一種工具,超乎僅僅只是自保。
上述論旨可能產生一誤解:理性是人類的適應工具。但是社會體系不僅是一個自保體系。一種誘或性的力量(原欲)已經和自保體系分離成為烏托邦成立的動力,因此與社會有關的認知過程不只是一維繫生活的工具。
3. 知識構成的興趣在工作、語言、及權力的媒體中形成。
三個特定知識範圍的基礎:資訊擴展技術控制力量;解釋使傳統行動取向成立;分析將意識由僵化權力中解放。這是哈伯馬斯所言的特定觀點。他認為興趣結構於社會組織的手段中:工作、語言、及權力。
4. 自我反省的力量,知識與興趣合而為一。
哈伯馬斯認為若知識與興趣沒有任何預設,先被拿來用於服務掌握實在,再拿來服務於興趣,這就陷入一個空虛的層次中。但是,若心靈能夠反省興趣結構,興趣結構與鮮豔主體、客體結合將能保留自我反省。自我反省的標準可以免於懸而未決的狀態。自我反省的標準具有理論上的確定性。人對於自主與負責的興趣可以被先驗的理解。語言正是由自然中唯一提升出來的事物。在自我反省中,為之事而知識與自主及負責的興趣相互符合。解放性的認知興趣一從事反省為目標。
5. 知識與興趣的統一顯現在一個辨證歷程中,這一歷程中充滿壓抑對話的歷史痕跡,並重建已被壓抑的對話。
在一個解放的社會中,成員備有自主與負責之力,溝通才能發展成為非威權的對話,屆而相互構成、互達共識。

科學的自我誤解與批判之任務
科學存有一哲學的特徵:純理論的幻覺。這種幻覺不決定科學研究的實踐,決定了自我的了解。但是這個自我了解會反作用於科學,所以有其重要性。哈伯馬斯認為胡塞爾對於客觀主義的批判是對的,但是在手段上卻是錯誤的。尤其客觀主義無法阻止科學干預生活行為,胡賽爾正面的見解也讓哈伯馬斯不以為然。
在哈伯馬斯總結於陳述的真實與美好、正直的生活企響無法分割,也只有在存在論毀滅後才能繼續持續。如果只是透過哲學批判但是還是活在科學實證的自我了解,那不過是多了一個外在於公共意識的一門專門學科而已。

技術進步與社會生活世界
現代工業社會的一個危機就是技術層氾濫無紀,包辦了實踐性的問題--政治問題化約為行政管理的問題、道德的問題化約為控制的問題,科技頗有反過來控制歷史形成的趨勢。面對著時代的危機,哈柏馬斯集中注意於實踐的問題或溝通的問題之上,希望在這一個層次上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案,以馴服、駕馭科技的力量,造福人群。

赫胥黎表示認為:科學的陳述可以用一套形式化的語言來表達,而這套語言可藉一般性的定義來使之普遍使用。相對,文學的語言必須說出原則上無法再現的經驗,而且必須在每一個具體的案例中,產生一種相互了解的互為主體性。科學並不關注生活世界的這些內容,這些內容都是受文化所約束的,並以自我為中心的。
但是哈伯馬斯認為赫黎須的這些假設乃是基於一個誤解。嚴格的經驗科學所提供的訊息,只有透過技術性的應用,成為科技知識從而擴展我門技術控制的力量才能納入社會生活世界裡。此種訊息和社會團體之行動取向的自我了解並不在同一個層次之上。
哈伯馬斯認為原子物理學的知識的本身對我門生活的世界解釋並沒有影響。所以,兩個文化之間的分裂是無可避免的。但是在藉由科學的訊息用於發展生產力、毀滅力,這革命性的實際結果,才能滲透到生活世界的文學意識中。
十九世紀,一個人可以堅稱科學透過兩個管道進入到生活行為中:一為科學訊息的技術應用、一種乃透過教育文化過程。哈伯馬斯將十九世紀初期「科學知識為文化的一個來源」區分為大學及技術學院,前工業社會專業性的形式不受理論指引。今日,研究過程及技術轉化與經濟利益配合無間,而在工業勞動體系中,生產及行政給予科學回饋。將科學應用到公益技術上,以及科技進步回饋到研究上,已經成為勞動世界的本質了。這樣的情況下,堅決反對將大學分解為專科學校,就無法再求助於舊式的論證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