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10, 2006

讀書有問「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1010 2006

關於「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

這原是一個中研院人文社會學營隊的一篇演講,最後於中研院有計畫的出版計畫中王甫昌老師將本書增添內容,讓高中生或大一新生得以了解台灣族群的脈絡發展。但,細嚼文字里肌將有助於我們理解族群想像皆是特定時代中之運動所建購而成,例如『義民』在連橫書寫【台灣通史】之前還是褒揚的辭彙,然而經過『用心』、『有心』、『特心』的狀態下,客家人成為被對立的、出賣同胞的「他者」。

事件在歷史上的確發生也無法抹去,然而『再詮釋』卻是構成認同轉向的契機。王老師確信的說明當時用來對立「外省人」的本省人族群意識並非刻意造成的(參見頁135);然後王老師才又說「外省人」切割的省籍族群意識可能不是故意建構的。這兩個見解中,都有著論述建立認同的基本主張。

王老師強調幫當我們面對族群問題時應當注意的為「現在」、「未來」,而非著重於「過去」,的確開啟族群和解的一道契機之門,然而我們不禁欲問:「當政黨以族群作為選舉號召皆能見效時,你如何做到面對未來?」這是台灣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當族群被以出征戰袍披上時,眾人只有意識到「被壓迫的前人經驗」、「被強凌的我族先人」,如何期望未來?

(基本上王老師的書寫應該是以福老的無意傷害來美化運用族群分化國家的橋段,然後輕輕的說外省人可能.........這樣的用詞及語氣隱藏了美化某一對象的假設再其中,這就是當前的研究者)


歷史的書寫、歷史的再詮釋都影響著我們的認同,族群認同也就與歷史的『言說者』息息相關,那究竟誰可以當這言說者?是政府(壓制性國家機器)?是文史工作者(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同一族群人?同一時代人?事件承受者?事件目擊者?…………………………….還是不問過去、只問未來,什麼人都可以…….

No comments: